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新聞活動

Announcement&News
:::


華梵大學建校35週年校慶典禮合照。

華梵大學30日舉行建校35週年校慶典禮,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受邀致詞,提醒高等教育面對AI的挑戰,必須調整為以「人」為核心的學習,打破目前一門課教一學期的舊制度,改採集中、彈性式學習,以及全齡、有目的的學習,培養出與AI不一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

歡慶建校35週年,華梵大學30日上午於校本部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校慶典禮,與會貴賓的致詞焦點,全都放在高等教育如何應付未來挑戰的嚴肅議題上。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致詞。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指出,當今世界處於大震動的狀態,佛家、儒家與老莊思想是最能安撫人心的清涼劑,而華梵創辦人曉雲導師提出的「覺之教育」就是最好的解方,她將華梵校園當成大畫布,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創作,希望每個華梵人都能傳承「覺之教育」精神,繼續將畫作完成。


華梵大學李天任校長致詞。

華梵大學李天任校長表示,因應高等教育、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華梵將以環境、生活、藝術為三大教育軸線積極轉型,逐步從課程與社團中引進農園與茶藝體驗、勞作與園藝治療、藝術治療和正念禪修,推動6歲到90歲的全齡學習,成為各年齡層共同學習的教育基地。

吳思華前部長也以「永續AI時代的高教創新」為題致詞,強調AI技術的發展是對未來高教的最大挑戰,針對AI什麼知識都查得到,目前「以知識為本」的高等教育應儘速調整為「以人為本」的學習,也就是「人活著就需要學習」,大學生年齡應從18至22歲擴大到3到90歲,未來高教才能從艱困的紅海走向充滿機會的藍海。


吳思華前部長也以「永續AI時代的高教創新」為題致詞,強調高等教育應調整為「以人為本」。

吳思華進一步指出,教育部對學分與學習方式現在有嚴格規範,例如1學分課程每週上1小時、上課18週、一學期修24學分、畢業學分數為128等,這種全時學習架構未來應改為更有效的集中式密集學習,例如一門課可集中在一週3次、6週上完等,如此彈性學習模式更能符合全齡時代的學習對象與學習條件所需。

另外,吳思華也提到以人為本的學習,必須將學習從知識的記憶改為有目的的學習,培養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手段和方案,並且幫助每一位學生「活出一個與AI不一樣的人」。

吳思華前部長 ( 右五 ) 與校內服務滿30年受獎教職員合照。

吳思華話鋒一轉指出,今年大學入學考試,資訊科技成為第一志願,但學生畢業後可能會發現這一行反而最容易失業;因為AI與人最大的不同,在於AI沒有「覺」,沒有味覺、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而唯有一個高度自覺的人,在AI世界中才不會被取代。

吳思華強調華梵大學推動以覺為主的「覺之教育」,正好可培養學生做一個與AI不一樣的人,加上以人為本、全齡學習、彈性學習以及有目的的學習,這些都將成為少子化、高齡化與AI社會的高等教育必須創新的方向,而這不只攸關高教制度的改革,「更是一場文明的覺醒」。


蓮華學佛園修慈園長致詞。

蓮華學佛園修慈園長則緬懷曉雲導師當年四處覓地建校的艱辛,並說大崙山地靈人傑,在華梵念書的孩子都變得很有氣質,鼓勵大家畢業後為佛教、社會與國家多奉獻。


原來學苑實驗教育機構的小學生進行開幕表演。

今日校慶典禮上,華梵大學也邀請原來學苑實驗教育機構的小學生進行歌舞表演,並頒發資深同仁服務獎與傑出校友獎。其中,運動健康中心金敏玲主任與董事會陳德旺組長代表獲頒服務滿30年資深同仁獎的教職員上台致詞,兩人細數對曉雲導師的懷念與感激,也對悟觀董事長帶領華梵團隊表達敬意。


傑出校友獎獲獎者合影。

傑出校友獎今年由畢業於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的尼泊爾慈恩佛學院院長吉祥法師、慈法禪寺暨法王寺教育長開照法師,以及畢業於佛教藝術學系碩士班的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佛畫班老師高鳳琴、豐源貿易公司負責人張凱棠,和畢業於工業設計系的黎明技術學院化妝品應用系副教授兼學務長王立鳳、沿岸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創意總監陳彥安等六人獲得殊榮。

校內並同時舉辦園遊會、運動嘉年華會、各系教學成果展等精彩活動,從6歲小朋友、20歲年輕大學生到中壯年熟齡學生都一起共襄盛舉,展現「全齡學習」的校園氛圍。


校內園遊會同學於攤位前拍隊領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