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來顆中山糖! 陳妙鳳師生中山堂展創作

  • 2021-09-09
  • 公共事務處
This is an image
華梵大學藝術家張采葳(左一)、陳妙鳳老師(右二)與劉康彥(右一)在中山堂展出裝置藝術與繪畫創作。


臺北市中山堂是許多人年輕時的美好回憶,今年適逢中山堂85歲,特別於暑假期間邀請華梵大學智慧生活設計學系陳妙鳳老師與美術系學生劉康彥、校友張采葳舉辦「那時·此刻—臺北市中山堂85週年特展」。為期一個多月的展出非常成功,三人分別運用裝置藝術、神獸畫作以及現場牆面創作,展現中生代與新生代藝術家對於中山堂的想像,贏得參觀者一致好評。

畢業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陶瓷藝術研究所的陳妙鳳老師是華梵大學陶瓷3D列印實驗室的計畫主持人,對於幾何圖形有著特別敏銳的觀察力,她一走進中山堂,即被從地板到天花板、從外牆到廳內,滿眼盡是有趣多變、既古典又當代的幾何元素深深吸引。

因此,包括菱形的中式「方勝」窗花、伊斯蘭八角星形圖騰,以及代表東方吉祥蝙蝠紋飾的八福八角星形窗花等,都成為陳妙鳳老師萃取中山堂的圖騰元素,再經由參數運算,以陶瓷3D列印技術創作出陶瓷的立體作品與裝置,展現出不同角度所詮釋的中山堂想像。

另外,走到中山堂第一展覽室旁的迴廊,其中一面灰色牆上展示著大大小小各式畫作組合而成的作品,則是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研究生劉康彥所擅長的神獸創作。
作品中,可愛的神獸來到中山堂漫遊,中山堂的場景並融入在作品之中。由於中山堂的建築有許多窗戶和房門的設計大多是緊閉著,劉康彥藉由平面繪畫的想像力,將這些神秘的場域打開,希望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衝擊,期待觀眾發出會心一笑。

與劉康彥是大學同窗,去年才從華梵美術系畢業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張采葳,對於85年歷史的臺北中山堂同樣感到神秘、有趣且新奇,就有如一個未知的宇宙,因此,她以塗鴉方式在中山堂現場連續創作三天,運用細膩明快的線條和生動的人物與動物,詮釋自己及身邊親友對於中山堂的印象,迅速完成長5公尺、高2公尺的巨幅木板牆面創作,中間還鑲有一顆閃耀金光的藍色星球,令參觀者相當驚艷。

個性活潑開朗又愛搞怪的張采葳,也特別把愛畫畫的自己放入畫面中,紀錄自己創作的過程,真的相當精彩,其中更隱藏了許多「85」以歡慶中山堂85週年,讓觀眾紛紛好奇的尋起寶來,想數一數整幅創作到底藏有幾個「85」。作品中還有許多小巧思與小細節,等待觀眾自己發掘。

透過華梵中生代與新生代藝術家的視角,「那時·此刻——臺北市中山堂85週年特展」自7月30日至9月9日為期一個多月的展出非常成功,不僅勾起臺灣民眾與中山堂之間的故事連結與記憶詮釋,也讓此時此刻來到中山堂的每一位民眾,就像吃了一顆甜甜的「中山糖」,串起彼此美好的過去與現在。



This is an image
張采葳以三天時間完成現場創作。

This is an image

年輕藝術家張采葳。

This is an image
陳妙鳳老師(左一)、華梵美術系校友張采葳(左二)與美術系研究生劉康彥(右一)參加中山堂「那時‧此刻」展覽,深受觀眾好評。

This is an image
陳妙鳳老師以幾何元素呈現中山堂之美。

This is an image
陳妙鳳老師與裝置藝術作品。

This is an image
劉康彥用神獸揭開中山堂的神秘面紗。

This is an image
劉康彥透過神獸創作,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衝擊。